○禮曹啓目: 古之遇大變者, 必以光明正大, 爲善處之道。 若或姑息苟且, 以冀目前無事, 則終必有浚日之悔矣。 今此西宮, 咀呪陵寢巫責蠱闈, 逆狀盡著, 罪貫己盈, 宗社之所共怒, 臣民之所共讐也。 六年之後, 擧國始爭, 得定貶損節目, 則政府將百官事意, 直奏天朝, 褫收誥服, 事勢之所不已, 義理之所當然也。 交倭結胡, 謀背上國, 則天討之致, 其可免乎? 圖立己出, 欲易 常封, 則王法之加其可逭乎? 皇朝之視我國, 不啻內服, 則苟有大事, 敢不實告乎? 我國之恃皇朝, 無異父母, 則凡有所控, 豈不肯從乎? 以莫重莫大之擧, 〈■〉撫我邸我之皇上, 則輿哀垂聽, 必無所難撲〈■〉援擭溺, 何待言畢。 今若遷就遲誤, 不卽奏告, 使討逆之典, 不明於天下, 事上之誠, 未孚於朝廷, 刖噬臍事過, 果有何益, 束味理晦, 亦難追辨矣。 疆域相通, 比前不同, 蜚語訛傳, 此時尤甚, 彛、初之誣, 趙、李之構, 安保其必無也? 事遺, 神遠謀取機先。 草野之疏, 語出憤慨, 臺諫之論, 憲在長遠, 奏聞之行, 固不可稽也。 況成化年間, 中國藩封漢陰王^徵鍉無嗣, 其母平氏, 取他姓子繼統事發, 被罪天朝, 廢黜藩母之例, 此亦可援也。 亟擇使价及付節行, 以定大局, 似爲宜當, 但係聞宗社, 事體重大, 議大臣定奪施行何如? 啓依免。 |